berglof30_yangna_getty Images_emissions Yangna/Getty Images

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

北京—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阻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果成功的话,中国将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从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变成均衡排放国。

中国远不是唯一一个宣布打算在这一时间内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国家,120多个国家正在积极讨论在2050年之前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这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事实上,习近平主席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的2060年承诺具有双重意义,因为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议正受到主要国家政府领导人的积极挑战,并因其他国家地区的不作为而遭到破坏,部分原因是有新冠疫情导致的。

但中国的雄心壮志可信吗?尽管习近平在讲话中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实现零碳目标,但中国在节能、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扶贫等领域都有兑现重大举措的良好记录。但是,习近平主席的碳中和承诺的规模非常不同,这必须在不同的全球背景下才能实现。

30国集团(一个由全球顶尖思想家组成的国际协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旨在帮助各国加快向净零碳经济的过渡。最重要的是,30国集团强调,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和私营部门以公共政策为核心的广泛合作。报告援引最近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创新,认为有效的沟通和所谓的前瞻性指导可以使政策框架更具可预测性。

具体而言,该报告呼吁各国政府逐步取消显、隐性的化石燃料补贴,并主张征收边境调整税,以防止国家和企业在定价时不反映碳成本,从而导致相互削弱的情况。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征税将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但部分收益应捐给低收入国家,帮助它们获得向碳中和过渡所提供的机会。绿色和可持续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也必须使他们受益。

此外,企业需要有明确的绿色转型计划,并定期发布董事会实际审查的进度报告。需要大量投资来加强金融机构评估投资对气候影响的能力,并将资源从落后公司转移到引领低碳转型的公司。在金融和非金融企业中,激励措施必须反映净零目标。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S_Digital_1333x1000_Intro-Offer1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治理是至关重要的。正如30国集团和其他方面所建议的那样,各国政府必须通过建立类似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碳理事会等机制来确保独立的政策审查。同样,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可以确保私营部门的贷款和投资决策适当考虑气候风险。这些风险的透明度将鼓励同行审查,并使市场能够识别领先者和落后者。正在进行制定适当会计准则的工作应有助于提高披露的质量,从而提高其价值。

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实施碳价和替代燃料来源价格下降之前,企业先行动会产生成本。但收益更大。许多机构投资者已经面临着将气候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其投资标准的压力,而监管机构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气候变化风险。先行者可以从这些趋势中获益。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各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同行压力将增加,因此国家战略将不得不趋于一致。早期行动者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调整,并避免在最后时刻破坏性变化的成本。但是,所有经济行为体必须共同行动,政府在过渡过程中需要私营部门的支持。一旦碳价格完全调整,每拖延一天就会增加“滞留资产”的最终存量。

多边开发银行(MDB)应站在这些发展的前沿。许多银行正在以身作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最近表示,他不会考虑与燃煤发电相关的项目,这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的地区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该行还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达到或超过气候融资在其投资中所占份额的50%。所有多边开发银行都可以进一步利用其联合资本和影响力来降低风险,确保使用最先进的绿色技术,并加快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转变。

我们仍然不知道实现零碳经济的最经济、最公正的路径,但并不缺乏潜在的解决方案。习近平主席的这一净零目标是过去40年中最重要的政策举措之一。他的做法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宣布一个大胆的愿景,然后正如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那样,通过结构化的实验和仔细的反复思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正如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的那样,气候变化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发展长河,带走了阻碍;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正在疫情大流行期间与病毒作斗争。为了减少进一步破坏的风险,它们别无选择:中国和世界必须尽快向碳中和过渡。

Translated by Zhang Peiqi from Intellisia Institute

https://prosyn.org/AWr5PRSzh